01
都是《辞海》惹的“祸”
年版《辞海》
垓下在哪里?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它不成问题,因为根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及《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垓下的地理位置几十年前就已确定。年版《辞海》“垓下”词条注释为:“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公元前年,项羽被刘邦击溃于此。”
年版、年版《辞海》均沿用了这一注释。
垓下位置示意图(据旧版《辞海》)
问题出在年版《辞海》上。垓下词条的注释由“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变更为“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不仅位置发生偏移,归属地也截然不同。
《辞海》的这一改动引发轩然大波,围绕垓下的归属问题,灵璧县与固镇县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互怼互撕。
其中还有个搞笑的插曲。灵璧县韦集镇农民王久凯,平日里爱好历史,被誉为“民间史学家”。他认为,《辞海》的变更十分草率,与事实不符,必须纠正。为此,他整理了几百页的材料,准备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簿公堂。最后因找不到法院受理,官司没打成,王久凯不“战”成名。
02
赵老师垓下访古记
韦集镇垓下村标志牌
“垓下之战”的故事人尽皆知,垓下在哪里,却未必个个清楚。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做实地探访,对垓下的认知永远停留在书本上。
几年前,朋友告诉我,安徽宿州市灵璧县有个韦集镇,韦集镇有个垓下村,楚汉相争的终极对决——垓下之战就发生在那里。
朋友的话勾起我极大兴趣,于是约上两名同好,驱车前往灵璧县。
去往灵璧的路上,公路穿越香涧湖
时值隆冬,淮北平原的气温降至零下10℃。我们一路疾行,终于在薄暮时分,赶到灵璧县垓下遗址。
我们兴冲冲下了车,一眼便望见路边草丛里卧着一块巨大的文保碑。
一行人凑上前去,顿时大跌眼镜。碑上清晰地刻着“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大名鼎鼎的垓下遗址,仅仅是个县级文保单位,级别之低,出人意表。
旷野萧瑟,寒风凛冽,未容我们过多思忖,夕阳已跌近地平线。一阵寒鸦暮噪,提醒我们不宜久留。奔波了一下午,又累又饿,是该找个地方歇息,祭一祭五脏庙了。
打开手机高德地图,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方位,这里距灵璧县城40公里,距韦集镇亦有半小时车程。
暮投濠城镇
离我们最近的镇子是濠城镇,在7公里外。它不属灵璧县,属相邻的固镇县。我们一商议,决定投宿濠城镇。
濠城镇毗邻省道,规模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也繁华得多。镇上商店、饭铺林立,旅舍就有十多家。
我们投宿的旅舍叫垓下宾馆。我暗自诧异,心说固镇人也太会做生意了吧,把邻县的地名拿来当招牌。
“霸王别姬”塑像
吃过晚饭,我们沿镇子中心的南北大街散步,街名也古怪,叫“霸王街”。街北矗立一尊塑像:一员武将,怀抱美眉,满脸悲怆,作呼天抢地状。咦,这不是“霸王别姬”吗?
我倍感蹊跷。难不成,濠城镇与垓下有着某种必然关联?
濠城镇霸王街
投宿濠城镇纯属偶然,此前我们对它闻所未闻。我掏出手机百度了一下濠城镇:
“濠城镇,古称洨城……公元前年的垓下之战即发生在濠城境内,留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传颂千古的动人故事……”
百度的内容印证了我的猜测,事情变得有点复杂了——我们原本是奔灵璧县垓下村来的,误打误撞,意外“发现”了另一处垓下遗址。
通过搜索,我获得更多信息:
1、固镇县成立于年,由周边的灵璧、怀远、五河等县各取一部析置而成。
2、濠城镇原属灵璧县,旧名垓下乡(垓下公社)。
3、濠城镇北的沱河,古名洨水,为固镇、灵璧两县界河。
4、濠城镇与沱河之间有个垓下村,村子周边残留三四米高的夯土城墙,称“霸王城”。
……
综合以上信息,我初步判断,濠城镇是垓下遗址的可能性极大,起码是垓下古战场的一部分。惟一不解之处在于,濠城镇位于沱河南岸,旧版《辞海》为何强调沱河北岸,这一分歧才是问题的关键。
濠城镇垓下村
垓下宾馆至濠城镇垓下村约1公里,次日清晨,我们徒步前往垓下村。
濠城镇垓下村文保碑
垓下村口竖一通文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垓下遗址”,落款“国务院年3月公布”。
两个垓下村,两块文保碑,级别差距实在太大。
霸王城夯土城墙
霸王城护城河
垓下村略呈方形,边长约米,围一圈土城墙,四面环水,是个标准的古城垣遗迹。这种规模的城池,搁两千多年前,算得上重要军镇了。
没有人烟的垓下村
穿过古城墙,村子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影,令我们有些惶惑。
犹疑间,一个中年人远远奔过来,厉声道:“你们干什么的?”
我们赶紧上前交涉,说明来意。来人面色缓和下来,自报家门说,他叫王勇,是垓下居委会的副主任。
王勇介绍,垓下村现已撤销,改称垓下居委会,村民都搬迁到镇上去了,村子目前无人居住。把村子腾空,目的是为了打造垓下遗址公园,这是固镇县的一个重点文旅项目。
王勇说,自年起,垓下村霸王城就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正是在年,《辞海》对“垓下”词条重新作了定义。
王勇认为,灵璧县一直想把垓下据为己有,可它拿不出铁证,而霸王城作为秦汉时期的古城垣遗址,出土了包括兵器在内的大量文物,足以证明濠城镇才是真正的垓下。
霸王城考古发掘现场资料图
王勇不愧是居委会干部,讲起话来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聊了一会,他有其它事要办,匆匆与我们道别。临走时,指着村西说,那边有个许慎著书台,你们可以看一看。
许慎,东汉召陵(今河南漯河)人,曾任洨县(古县名,今濠城镇一带)县长。许慎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收录汉字个,后世尊其为“字圣”。
许慎著书台
许慎著书台又名许家大楼。不过,根本没有楼,只留下一个长方形双层土台。土台大概是古代的烽火燧或瞭望台,可能台上曾经建有碉楼,许慎恰巧在附近居住过,以致讹成了许家大楼。
沱河
站在土台上眺望,沱河从我们脚下流过,北岸是灵璧县韦集镇的一片开阔田野。
面对此情此景,我恍然大悟,对垓下的地理位置,有了自己的认识。
《说文解字》讲,“垓,兼垓八极地也”,意为广阔无垠的土地。
《水经注》说,“垓,堤也”,意为堤坝、河堤。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垓下”理解成河堤下的大平原,这与沱河两岸的地貌是吻合的。
垓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年12月,赵老师来复盘一下那场终极对决。
当时,刘邦、彭越联军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从西边压来;韩信大军攻陷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北面逼近。汉军会师于垓下西北,总兵力超过60万。
项羽是10月份撤离鸿沟的,一路节节败退,到达垓下时,楚军剩余10万人,处于劣势。更糟糕的是,由于丧失大后方,楚军缺衣少粮,难以持久,亟需速战速决。
楚军惟一的优势是擅长野战,垓下的平原地形有利于楚军。实战中,楚军主动向北发起攻击,所以主战场在沱河北岸无疑。
楚军虽然强悍,可惜遇上的对手是韩信。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逐级消耗楚军有生力量,楚军反复冲锋,始终未能打崩汉军阵形,自身损失了8万人。
战况至此,胜负立判,项羽无力再战,退至沱河南岸,困守霸王城。
夜晚,韩信发起攻心战术,四面楚歌声起。楚将钟离昩、季布等纷纷逃亡,士卒星散;项羽见大势已去,伤心地唱起了《垓下歌》,虞姬自杀;随后项羽向南突围,身死乌江。
安徽省级文保单位——灵璧县虞姬墓
03
“垓下”必须重新定义
令人荡气回肠的楚汉相争以垓下之战告终,垓下之战涉及区域非常广大,远远超出一两个县的范围。通常我们所说的“垓下”指的是整个战役的核心区,即主战场。
《辞海》对垓下位置的注释,单讲沱河北岸或沱河南岸都是不严谨的,有必要重新定义。赵老师认为,正确的表述应当是“今灵璧县与固镇县东部交界处沱河两岸”。只有这样,才能还历史本来面目;也只有这样,才能终结灵璧、固镇两县的长期互撕。
本期摄影、制图、文字、编辑/赵老师
编审/秦华监审/周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