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春天唯一的大节,因为它把原来的春天有的三个节都融汇在一块:清明节、寒食节和上巳节。
从《孟子》里面有一篇叫“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从中我们知道已经有在墓地祭奠先人的习俗了。从唐代起百姓越来越多地在寒食的时节祭墓,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说明墓祭已是清明寒食共通的习俗了。到了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衰落了,“寒食”之名也就跟着渐渐衰落,“清明”的名字逐渐取代了,与此同时,墓祭也成了清明的主要节俗。
我们的传统节日,多半是古人根据自然节令变化形成的共同休息、相聚、庆典、祈祷的群体性活动。比如春节,是万户参与的辞旧迎新庆典,俗称“过年”。但是,从本来意义上说,历史上的春节也就是全民约定的“大众欢乐”,农耕时代的人们辛劳了一年,无论收成如何,岁末都要热闹一番,以祈来年。如果将礼敬先祖的清明节与以“普天同庆”为主题的春节比较来看,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更深邃一些。俗语也说,清明大似年。
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情感。正常的亲情、健康的亲情,蕴含着人间大义,同样能够让天地动容。清明墓祭,敬拜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各自真实的祖宗和前辈,是由亲情衍生的一种祭礼。哲学家冯友兰说:行这种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每个逝者都应该受到后人的追怀,每个生者都应该饮水思源,牢记前辈对自己的抚养和培育。然而,这种缅怀本来属于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容易被淡化、被省略的思想过程,所以更需要一种仪式,更需要一种身临手到的现场行动,这就是“墓祭”,这就是清明祭扫。
随着疫情的反复,越来越多的地区取消了线下扫墓,就让我们把对亲人的思念转换为文字,致我们逝去的那些人!
愿君假日身心愉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