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安徽蚌埠市固镇县“金秋美术馆”馆长王金秋
文/图中国新闻杂志赵汗青刘欣华
知道王金秋,是在网络上看过她做的爱心公益活动。此次来到垓下采访她,是缘自于固镇的好友包东升、书法家张会银、书画家侯辉玉等人的介绍。过去在网上看到过她的形象,已随着时间流逝淡化了,可是走进安徽蚌埠市固镇县“金秋美术馆”的瞬间,她的形象就重新鲜活在脑海里,第一个想起的不是“金秋美术馆”馆长的身份,而是她在爱心公益事业上经年的无悔付出。她的人生是一部传奇史,事业的发展,爱心的升华,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和对佛、茶、书画的爱好熏染,成就了她端庄从容的个性。
王金秋接受爱心人士捐赠衣物白手起家,她以拼搏的姿态崛起
王金秋,70年代出生于著名的“中国国画之乡”安徽萧县。父亲在煤矿上班,母亲在青年时代就加入了共产党,一直从事农村的基层工作,历任数届萧县人大代表,深受村里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一直到70多岁才退休。或许是遗传吧,王金秋继承了母亲生性耿直、爱心济困的基因。童年时,王金秋眼中的母亲:困难群众都在她的帮助之列,那时候还没有扶贫政策,帮助别人全靠拿自己家的东西,刚收获成口袋的小麦、姐姐蒸好的馒头、新过门的嫂子给王金秋做的新鞋子、自己家伐下来的木头,如此不一而足,都被母亲悄悄送给了困难群众。年,王金秋离开家乡,来到了固镇,开始了创业之路。
年秋天,王金秋在固镇浍河路开了一间移动代办点,从事移动业务代办和手机销售业务,店名叫“金秋通讯”。因为坚持销售行货手机,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好,赢得了一大批老客户。年积累了一点资金,又贷款买了2间沿街门面,做起了批发手机的生意,那时候手机市场生意红火,固镇县的每个乡镇都有“金秋通讯”的代理点,一时间,省内外同行都知道,蚌埠最小的固镇县,却有一家批发量很大的地包商。年,王金秋筹集了部分资金,来到省城合肥开了一家省包公司,做全省的手机销售业务,由于资金有限、拿不到名牌手机,加上做手机省包和之前熟悉的地包业务,完全不是一个操作模式,几十万资金,短时期就亏损殆尽。王金秋不甘心血本无归,也不相信自己做不好省包业务,打破别家公司的老板加操盘手加业务员的操作模式,自己做操盘手,自己做业务员,亲自带领代理商下渠道放货,帮助客户挣钱,慢慢积累了一些客户,然后又摸索出直供的经验,在滁州开设办事处,低价供货到手机店,短期内就扩大了销量。那时候的手机市场,正由功能机转向智能机,厂家撇开省包,直供地包,合肥的省包公司几乎都关闭了。大势所趋,王金秋撑到了最后,处理完库存,身心疲惫的她,虽然厌倦了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仍不忘初心,来到武汉学习咖啡制作,准备转行做一名咖啡师。年,重回固镇的王金秋,在自己家的门店里,自己设计、亲自参与装修,开设了固镇县第一家文艺性咖啡馆-----不语咖啡。
固镇“金秋美术馆”每天都是宾客满门
固镇“金秋美术馆”每天都是宾客满门,这是书法家张会银(左)和“吟风书院”院长朱晓飞在交流文化艺术勇于担当,她在爱心路上渐行渐远
也许是在外漂泊的太累,王金秋再回到固镇这片热土,感到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没有省城的冷漠、没有他乡的无情,她觉得应该为固镇做点什么。首先把家里库存的做活动时用的几十件棉大衣和几十套保暖内衣一部分送给了公益团体,一部分在降温的时候,开着车满大街的找流浪人员,在阴冷的墙角,在公交站的长椅上,把大衣盖到流浪者的身上。后来又发动咖啡馆的会员朋友,把棉衣领回去送给身边贫困的人。
年,王金秋花费重金盘下了城西公园里一个小岛上的咖啡馆,做了第一家分店。岛上的咖啡馆有充足的面积,于是她又开始收养流浪猫和流浪狗。年4月份,她在网上看到大城市和国外有捐赠衣物的“爱心衣橱”,于是萌生了在岛上办个爱心衣橱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没得到任何人的支持,她还是义无反顾的把想法变成了现实。这期间她遭遇了套路贷,生意破产、家庭破裂,不得不低价卖掉了房子,关掉了店铺。她就像在刀尖上起舞,嘴角虽然留着血,但仍然带着微笑。年,她决定改“不语咖啡”为“不语茶社”。半年之后,就在生意刚见起色的半个月后,厄运又来到了她身边。86岁的老母亲,听闻她一个人装修店铺,心疼又担心,从萧县老家赶来看望,却在店里突发脑梗晕倒在地,经过紧急抢救,做了开颅手术,一向身体硬朗的老母亲变成了植物人。王金秋关掉了刚刚开业的茶馆,和哥哥姐姐们一起不分昼夜的守在母亲的病床前,医院护理了2个多月。出院后的护理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老人年纪大病情急,虽然能睁眼看人,却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和活动能力。姊妹们轮流照顾了2个月之后,王金秋决定把母亲接到小岛上生活,坚信母亲在这里倒下,一定还可以在这里再站起来。凭着一股子倔强劲,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王金秋陪着母亲一点一点的锻炼,终于,坚强的老人会吃饭了,会笑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当初给老人医院脑外科医生听说后,称这是一个奇迹,常用来鼓励其他病人。王金秋还经常走访敬老院、社会福利院,为这些孤寡老人送去现金、礼品,并陪他们过年过节,让老人们能舒心养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常怀一颗慈悲心是王金秋的行为信条。无论是在做生意的时候,还是做美术馆馆长,王金秋从未停止过爱心公益事业。
一直在北京学习的书画家侯辉玉(左)来到“金秋美术馆”题字书画家赵衍斗(左一)从山东赶来交流创作做文化人,她用行动担起社会责任
一个人做几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当我们向王金秋询问,是什么支持着她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在做公益慈善,她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影响到身边的朋友都能够加入到爱心活动中来,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固镇县第一家公益性“爱心衣橱”在城西公园浮芳岛上悄然诞生后,晨练的群众慢慢的发现了这个地方,时常有一些衣着朴素的老百姓前来取衣服,也有些人常常会大包小包的送来一些衣物。自那时起,虽然天气寒冷,但人来人往,整个小岛时常沐浴在温暖的氛围之中。
自“爱心衣橱”设立以来,共捐出衣物两千余件。这些衣服有她自己和家人的,向亲戚朋友募集的,在网上发动捐助的,有爱心人士自发送来的。王金秋自己动手,经过消毒、清洗、晾晒、分拣之后悬挂在“爱心衣橱”内,供给困难群众取拿,并和部分受助群众互留手机号码,有合适的衣物时,便电话通知来取或送上门。这其中就有住在城关镇的周娟一家人。周娟有残疾,家境艰难,暂住在女儿家,王金秋得知情况后,主动电话邀请她到岛上挑选衣物,对她一家几口的身材尺寸做了了解,如果有适合他们一家的衣物时,便打电话让周娟来拿或送过去。年夏天,为周娟的外孙女——一个1岁半的小女孩专门发起一次衣物捐助,让小丫头也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年春节期间,为了让困难群众温暖过年,王金秋联合固镇守望公益协会发起了一次“捐一件棉衣让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的活动,收到了捐助棉衣百余件,陆续挂到爱心衣橱上,捐助给了需要的群众,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